《生万物》:一捧泥土里的中国史诗 -

来源:人气:858更新:2025-08-23 12:44:26

一粒麦穗沉入黄土,便是一年岁月沉浮。电视剧《生万物》以鲁南大地为画卷,以血泪为笔墨,在1926至1946年的动荡岁月中,谱写了一部关于土地与生命的壮阔史诗。由刘家成执导、杨幂与欧豪主演的剧集自8月13日登陆央视八套黄金档及爱奇艺平台后,酷云收视率连续破3,爱奇艺65小时热度突破万点,势如破竹地点燃全民追剧热情。它不仅成为现象级年代剧,更以深沉笔触勾勒出中国农民与土地千年的深情羁绊。

《生万物》的深刻价值在于将土地这一传统生产资料重新诠释为文化符号与精神图腾。剧中宁学祥对地契的执念,折射出封建土地制度下地主阶层的精神困境——那张薄纸承载的不仅是物质财富,更是身份认同、权力象征与家族传承的虚幻寄托。而佃农封大脚在暴雨中跪地护秧的姿态,则呈现出土地作为生命原力的原始崇拜。当日本侵略者血洗村庄时,村民将种子藏入山缝的举动更彰显土地成为民族生存意志的象征载体。这种三重象征体系的构建,使"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的哲学命题在鲁南大地获得了具象化的现实回响。剧作通过土地情结的具象呈现,揭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神基因。

原著作者赵德发以沂蒙山区天牛庙村为叙事舞台创作的《缱绻与决绝》,通过四代人的命运变迁展现农民与土地之间"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复杂情感。电视剧成功将土地革命史转化为宁、封、费三个家族的纠葛叙事,以宁绣绣大婚遭土匪绑架的震撼开场,瞬间将观众带入鲁南乡村的生存困境。这个被命运摧毁的婚礼,成为理解乱世时代的隐喻:在土匪肆虐、日军入侵、阶级对立的动荡年代,个人幸福如同风中残烛,唯有土地始终是精神依托。

剧中的人物塑造突破了传统叙事模式,每个角色都展现出人性的多维复杂性。地主宁学祥(倪大红饰)对土地的敬畏背后暗藏家族衰落的焦虑;封大脚(张天阳饰)的愚忠诚信实则是对土地的宗教式膜拜;而宁绣绣从闺阁小姐到革命者的蜕变,则呈现女性在时代洪流中的觉醒历程。这些从泥土中生长出的小人物,各自拥有独特的闪光点与局限性,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正是这种"密织在一起"的真实人物群像,构建出鲁南乡村充满呼吸感的生命图景。

艺术匠心:在泥土中绽放的艺术之花《生万物》的广泛热度,源自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剧组选择日照任家台、肥家庄等真实取景地进行拍摄,将山海相依的齐鲁风貌自然融入叙事。当镜头掠过波涛壮阔的黄海之滨,穿过层峦叠嶂的沂蒙山区,观众仿佛能感知到海风的咸涩与土地的厚重气息。这种对地域文化的精准还原,使"俺""拉呱""知不道"等山东方言的运用更具生命力,也令"把日子过出花"的农耕智慧在真实环境中获得共鸣。演员的表演为剧集赋予了灵魂,杨幂以贴近生活的造型突破形象,与秦海璐、蓝盈莹等演员的自然演绎共同塑造了鲁南女性的立体群像。而倪大红、秦海璐等老戏骨之间锐利的眼神对峙,则将阶级冲突与家族纠葛演绎得扣人心弦。尤为可贵的是,剧中对农耕场景的细致刻画——从播种的韵律到收割的节奏,从打谷的号子到晒场的温度——无不体现出对传统农耕文明的敬意。历时四季的实景拍摄,让每一处画面都成为对土地的深情致敬。

现实回响:土地情结的当代解码《人生万物》的爆火并非偶然。在城市化浪潮席卷的当下,剧中对土地的敬畏与眷恋触动了现代人漂泊的心弦。原著《缱绻与决绝》曾斩获人民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并入围茅盾文学奖,其深厚的文学底蕴为剧集提供了坚实支撑。而《生万物》作为央视“大剧看总台”片单的入选作品,更体现了主流文化的价值认同。当年轻观众为封大脚护秧的动人情节落泪,为村民藏种子的悲壮举动动容,实则是与一种日渐疏离的农耕文明基因产生共鸣。这部剧让我们看到,无论是时代如何变迁,中国人对土地的深情早已融入血脉。从《诗经》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的古老吟咏,到《生万物》里“土生万物由来远”的当代诠释,中国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纽带从未断裂。镜头扫过日照任家台的海岸线与肥家庄的田野,那些实景拍摄的山川草木都在诉说:土地不仅孕育庄稼,更孕育信仰、希望与永恒。剧中村民在战火中守护的种子,恰似这部剧在浮躁时代播下的文化火种,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却出发的原点。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