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气:13更新:2025-08-02 18:29:16
正如其英文名“Nobody”所暗示的那样,暑期档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于7月30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还是没有名字的”首映活动。影片编剧兼导演於水、监制及艺术总监陈廖宇、策划与总制片人李早等主创团队成员,携手片中角色小猪妖、蛤蟆精、猩猩怪、黄鼠狼精的人形玩偶共同出席,与观众分享创作初心与影片亮点。该片计划于8月2日在全国范围上映。
两年前,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引发全网范围内的广泛讨论。首集《小妖怪的夏天》通过主角小猪妖这一形象,巧妙呈现了"努力打拼的无名之辈"的职场困境,成功模糊了传统神话叙事与现代都市生活的界限,激发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单集播放量突破1亿大关。
作为“中国奇谭宇宙”系列的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由短片《小妖怪的夏天》的原班制作团队倾力打造。影片构建了一个平行世界的全新叙事:小猪妖与蛤蟆精作为边缘小妖怪,意图通过获取唐僧肉证明自身价值,却因意外冲突得罪上级大王,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为追寻长生之术,他们选择以唐僧师徒的身份假扮修行,开启西天取经的冒险。监制陈廖宇指出,该片突破性地采用“笔墨入镜”创作理念,将传统水墨元素转化为视觉镜头语言,如小猪妖獠牙的弧线设计保留了手绘质感,这类细节考验着团队的技艺。他强调:“国风创作不仅是对传统美学的致敬,更是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唯有扎根于中国动画的基因,才能孕育出真正具有东方特质的创新表达。”
於水导演谈到,影片的喜剧效果得益于主角极具反差点设定。他特别提到,影片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构建笑点,例如'猪妖妈妈催促小猪妖多喝水'的桥段,这一灵感源自我童年的真实经历——母亲总担心孩子饮水不足,因此小猪妖的葫芦起初是空的,最终被灌满。
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通过创新性改编对《西游记》这一经典IP进行解构与重构,既是动画叙事能力的突破性提升,也展现了创作想象力的新维度。影片将喜剧元素与动画形式相结合,强化了角色设定与叙事表现,凸显了其在市场中融合类型优势的竞争力,同时激活了原IP的当代生命力。总制片人李早在回应观众关于影片风格的提问时,追溯了1957年上海美术 film 厂成立初期的历史,提及首任厂长特伟导演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的创作理念。他特别指出,特伟导演的《骄傲的将军》是民族化探索的里程碑之作,而上美影曾创作过多部《西游记》衍生作品,如《大闹天宫》《金猴降妖》等。《浪浪山小妖怪》则创新性地聚焦于西游取经路上主角之外的小妖怪群像,这些角色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生活体验。谈及创作独特性,李早强调影片以"非主角的主角"为叙事视角,构建出具有普适性与代入感的角色图谱,旨在与全年龄段观众建立情感联结。
在当下的影视环境中,创新动画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电影监制王红卫于映后互动环节表示,《浪浪山小妖怪》最值得肯定之处在于其开篇即展现出主创团队充满活力与松弛感的创作态度。她特别指出影片所蕴含的当代气息与现实关联性,认为这种自由奔放的表达方式为行业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对突破当前电影创作困局具有积极意义。
为在银幕上还原这一既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蕴含奇幻想象的"浪浪山"世界观,制作团队凝聚了超过600名成员,通过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完成了1800组以上镜头拍摄及2000多张场景设计。影片创造性地将传统水墨画的意境表达与现代电影视觉呈现相结合,使画面中既能感受到氤氲山水的留白之美,又能领略工笔细描的角色神韵。每一帧画面都如同流动的东方美学画卷,将中国艺术精髓与影视科技完美融合。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