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电影未能如约上映,背后隐藏的真相 -

来源:人气:516更新:2025-08-02 18:27:30

令人惊讶的是,《731部队》电影再次被撤档。这部涉及二战时期侵华日军细菌战历史的影片,经过长达八年的期待仍未能与观众见面。外界对于影片被多次下架的原因充满疑问,尤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拍摄的此类题材作品,其审查与上映流程引发持续关注。据长江云新闻报道,7月31日当天,全国多家影院接到观众咨询,工作人员表示影片已撤档,目前无片源可供放映。而在部分影视平台,《731部队》的上映日期被调整为2025年,但具体时间节点仍未公布,年内能否与观众见面仍存悬念。

近日,一则关于《731》电影撤档的消息引发全网热议。部分网友对导演的专业性提出质疑,认为其存在夸大宣传行为,电影尚未完成拍摄。另有观点指出,影片可能已制作完成,但因国内举报数量庞大,此前有传闻称超180万人参与举报,导致上映受阻。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经核查,国家电影局官网未显示该片的备案立项信息,这一结果意味着什么?以下将解析中国电影的审核流程。在本土市场,电影上市需经历五大核心环节:1. 备案立项 2. 拍摄许可 3. 内容审查 4. 技术审查 5. 发放龙标。唯有顺利通过全部程序,取得公映许可证后,影片方能进入影院放映。可见影视行业并非简单拍摄即可上映,存在严谨的规范流程。

若通过国家电影局官网查询不到《731》电影的备案立项信息,可能涉及以下两种情况:其一,该影片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名称进行备案;其二,影片可能在立项阶段未通过审核而被直接搁置。例如,可参考2024年上映的《南京照相馆》,其备案号在官网上清晰可查。因此,《731》电影若缺乏备案号,是否意味着导演存在欺骗行为?即该影片根本未实际拍摄?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较低,原因在于从2017年至2025年间,多位知名演员公开确认参与了该片的拍摄工作,例如张家辉表示曾审阅剧本,并为塑造角色特意进行减重训练。

2024年11月,《731》剧组亮相第三十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电影频道采访中,姜武透露影片将于2025年7月31日全球首映,诚邀观众届时走进影院观看。同年4月,主创团队在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上再次推介该片,并确认首映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5月,姜武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活动中重申,电影《731》即将在7月31日与观众正式见面。

此前,有关《731》电影的传闻曾多次提及,包括著名演员王志文的参演信息。诸多实力派演员在公开场合宣布电影上映计划,这种情况下若质疑导演存在欺骗行为,认为电影根本不存在,则需考虑影视行业的特殊性。导演赵林山曾公开表示为拍摄此片抵押房产筹资、耗费11年时间赴日收集史料,且坦言剧本修改了243次,这些具体细节表明电影制作存在实质性进展。而电影迟迟未能上映的原因,或许与审查制度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电影未备案并不等于未拍摄,因为拍摄过程本身无需前置审批。过往存在导演先完成拍摄再补办备案的情况,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模式曾被部分从业者采用。但随着近年来审查制度的规范化,此类操作难度显著增加。因此,综合现有信息推测,《731》电影很可能已完成拍摄并进入后期制作阶段,但由于内容涉及历史敏感话题,加之国内持续存在的举报投诉,导致审核流程受阻,最终影响上映安排。

此前网络流传有180万民众对《731》电影发起举报,部分家长质疑该片存在过度血腥的画面可能引发儿童做噩梦,也有声音认为影片内容可能影响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更有观点指出当前社会已实现和平,无需反复提及历史旧事。尽管该举报人数尚未得到官方证实,但可以确定的是,电影30秒预告片发布后确实引发了大量网络负面评价与攻击性言论。

近年来,涉及南京历史题材及对日军批判的影视作品频繁遭遇网络抵制现象。以《731》为代表的影片曾引发广泛争议,而近期热度较高的《南京照相馆》虽在制作水准和历史价值观方面备受肯定,却仍被部分观众恶意攻击。导演申奥的个人相册遭人篡改并上传至网络,被贴上"红爷系列出境最多男演员"的不实标签,其照片更被PS成"遗像",搭配极具攻击性的文字"yin到地老天荒,贱到海枯石烂"。更有甚者,批评者声称此类战争片缺乏反思精神,刻意煽动民族情绪,甚至质疑影片存在挑拨中日关系的意图,要求对主创团队进行彻查。这种现象折射出部分群体对历史题材作品的认知偏差与情绪化反应。

在某些创作者眼中,抗日题材影片似乎被套上了单一叙事框架——每当中日冲突爆发,总要安排一位日本士兵经历道德觉醒,拯救无数中国百姓。这种刻意为之的桥段,旨在通过异国他乡的善意,暗示日本亦有良知,进而引导观众反思战争本质,甚至质问为何中国会遭受侵略。然而,这种逻辑本身就充满混乱,实为对历史真相的粗暴践踏。被侵略者无需自省,真正该被审视的是日本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体制!如此浅显的道理,难道他们不知?不,他们心知肚明,只不过国内某些网络水军正受雇操控舆论,制造认知偏差。如今,历史虚无主义与舆论战早已潜入主流话语体系,蛊惑人心。

此前有传闻指出,日本外务省通过诸如“樱花计划”等文化合作项目,向国内媒体及高校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导致部分人刻意修改历史叙述,如在教材中抹除“731部队”相关表述,宣扬中日友好关系,并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实提出质疑。更令人震惊的是,某高校教授曾在《抗日战争史研究》期刊发表文章,竟声称“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客观上促进了医学发展”。此类言论的出现,反映出部分人对历史认知的扭曲。当涉及《731》题材电影的上映时,这些势力通过多种方式施加影响,包括在民间组织网络推手制造舆论压力,以及在高层通过利益交换阻挠影片审核。其操作逻辑往往披着“反战”“促进交流”的外衣,却忽视了列宁关于“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的警示,也忘记了周恩来总理强调的“一个民族若忘记历史,将成为愚昧的民族”。

坚持推动《731》电影的上映具有深远意义,原因在于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的数据显示,如今有80%的00后参观群体对"马路大"这一历史术语缺乏认知。年轻一代普遍对活体解剖、细菌试验、毒气测试、冻伤试验等暴行知之甚少,更关注的是日本的秋叶原二次元文化、席卷全球的动漫产业以及日漫风格的cosplay潮流。若任由这种认知断层持续发展,未来社会可能会出现历史记忆逐渐消逝的危险局面。我们重提这段被尘封的黑暗历史,核心目的在于传递和平的珍贵价值,而非进行仇恨教育。手中握剑的真正意义,在于震慑那些企图篡改历史叙事的军国主义势力,让记忆成为守护正义的永恒力量。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