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少儿不宜?78年前处决谷寿夫,有多少小朋友在现场 -

来源:人气:766更新:2025-08-03 13:05:39

对于《金陵1937》的讨论中,部分观众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立意虽无异议,但影片涉及的暴力情节可能对青少年心理造成冲击。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过往同类题材作品,该片在叙事尺度上展现了一定克制——既未刻意回避日军暴行,也未过分渲染血腥场面。尤其在处理女性受害者场景时,创作者避免了部分导演惯常使用的'男性凝视'视角,如刻意展现女性身体部位或服饰破损等画面,同时通过影像手法真实呈现了侵略者的罪行。

这部聚焦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终于摆脱了以往对日本士兵的刻板叙事,不再塑造所谓‘人性未泯的鬼子’或‘幡然醒悟的刽子手’等片面形象。军国主义的本质是全民卷入战争机器的集体狂热,它代表的不仅是军事冲突,更是国家与民族之间关乎存亡的殊死较量。面对这段历史创伤,受害者为何要试图理解施害者?这种理解是否可能真正弥合被压迫者的伤口?

影片结尾呈现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1947年4月26日,南京雨花台刑场,日军战犯谷寿夫被处决。人群中,林毓秀抱着一个约十岁的男童伫立现场(这名孩童实为老金家襁褓中的婴儿),并记录下中国官兵执行枪毙时的瞬间画面。此情此景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也凸显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回顾这一重要时刻。1947年4月26日,在南京雨花台的刑场,日本战犯谷寿夫被处决的真实场景得以重现。

在那些泛黄的历史照片中,您是否注意到街头巷尾的身影里也有稚气未脱的孩童?据《新京报》报道,尽管行刑最终定于上午11时30分,但早在当日清晨7时许,南京城便已掀起汹涌的人潮。至9时整,从中山路延伸至新街口的街道上,围观群众绵延至中华门外,老幼皆有,家长牵着孩儿耐心守候在街边。而作为刑现场的雨花台,四周更是挤满了人群,形成一幅震撼人心的历史画面。

对于这部影片,部分观点认为应当以温和方式引导年轻观众接触历史题材,避免过于强烈的冲击。但实际情况是,若一味强调循序渐渐,反而可能错失教育良机。当下许多观众,无论年龄大小,对日本侵华 history 的认知都存在断层。他们虽知南京大屠杀的惨痛事实,却难以梳理从1931至1945年间侵略中国的历史脉络,更遑论追溯至1894年甲午战争的深远影响。这种模糊认知导致人们仅能笼统批判日本的侵略行为,却无法清晰界定其历史本质。

去年7月7日,恰逢周一周,我们学校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开工作部署会。上午十点,我正等电梯时,遇见一群刚散会的院领导。就在我们交谈之际,防空警报突然响起。这些院长们有的神情严肃,有的仍低头在手机上指导工作。其中一位正是我曾经的部门主管,她热情地向我感叹:“这是在纪念九一八事变吧?现在爱国主义教育真是抓得紧,每年都在强调铭记国耻。”我下意识小声更正:“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北京的卢沟桥事变,不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令人意外的是,这位院长并未表现出不悦,反而爽朗地笑道:“这次我记住了,是七七事变。”周围其他领导似乎也被这番对话打断了思绪,各自若有所思的样子,显然还沉浸在上午的会议内容中。这位副院长,1975年出生,拥有正规高等教育背景,现为教授职称。虽然专业领域属工科,但她毕竟在考大学前系统学习过高中历史课程。更值得深思的是,理解中国近代史特别是14年抗战史,与学习文理并无关联。只要你是中华儿女,了解这段历史就是一种责任。

历史与苦难的真实性不容置疑,为何不能以坦然的态度直面这段过往?然而,在西方主导的叙事框架中,中国民众在国际历史话语权的争夺中始终难以与犹太人抗衡,甚至在某些层面逊色于日本作为加害者的叙事地位。回顾历史,曾遭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众多,但当下仅有中国和韩国依然具备反思与控诉日本军国主义的意愿与能力,其他国家似乎已选择性地淡忘了这段伤痛。因此,通过影像、文字等多元形式重述这段历史,不仅必要,更是对记忆的捍卫。在历史还原维度,《南南京照相馆》的创作显然体现了严谨的考据精神,其对细节的呈现堪称典范。

这一历史场景蕴含深刻的隐喻意味。在南京沦陷前夕,国民政府中枢曾多次召开会议商讨是否坚守。若政府选择死守,显然难以全身而退;但作为首都,若未战而逃则难以维系国际信誉。最终决策层采取折中方案,决定以10个团实施象征性防御后主动撤退,以此向英美盟友展示决心。这种矛盾策略在《南京照相馆》的叙事中得到印证,国军部队中出现"奉命撤退"与"奉命固守"的指令冲突,最终导致战略失误。值得注意的是,南京保卫战实际指挥官唐生智曾一度宣布坚守到底,并着手进行类似破罐沉舟的军事准备,试图以决绝姿态保全国家尊严。

最终,他仍不得不召开各部参谋与高级将领紧急会议,商议撤退战略——“主力突围,一部渡江”。然而因形势异常紧迫,多数与会将领未能及时返回部队传达指令,反而选择私自撤离。这种失职导致部分部队如87、88师接令后向城北撤退,而36师因领导层失联,仍在执行战前计划阻击友军。此类细节在众多同类题材中往往被忽视——南京保卫战期间,国军本具备一定作战能力,却因中高层指挥体系形同虚设,最终陷入全面溃败。无论是进攻还是撤退,都未能有效执行,致使首都及大量精锐部队被轻易放弃。政府军尚且如此,更遑论对战局一无所知的普通市民。

所谓‘大片’对特效、画面构图的追求固然重要,但核心仍在于能否清晰传达叙事本质。《南京照相馆》恰如其分地展现了这一特质,既未沉溺于血腥暴力的类型片窠臼,也未刻意迎合‘战争中蕴含人性光辉’这类泛泛而谈的普世情怀。影片以冷静克制的笔触还原历史现场,完整的故事脉络与首尾呼应的叙事结构,使内容呈现出超越年龄界限的普适性。尤其在观众认知层面,笔者始终认为当代儿童并非如外界想象般脆弱,毕竟在自身成长经历中,也曾经历过类似的磨砺与成长。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