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能破5亿!陈佩斯: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 -

来源:人气:418更新:2025-08-02 18:18:19

暑期档国产电影整体水准提升的背景下,新片《戏台》选择以低调姿态悄然上映。自点映以来,影片的上座率一直保持高位,观众口碑也持续发酵,目前预测票房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所有成就的背后,皆源于海报中那张曾让亿万中国观众捧腹大笑的面孔——陈佩斯。

对于不常关注陈佩斯的观众来说,他自1998年春晚之后便逐渐淡出公众视野,近三十余年来鲜有在主流媒体上露面的记录,仅偶尔以"飞行嘉宾"身份现身各类综艺节目。

然而陈佩斯始终未能体会到那种腾云驾雾的意境,他仿佛永远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不理会旁人的目光,在泥泞中执着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道路。与入世的功利和出世的超脱不同,这位艺术家始终秉持着独树一帜的生活哲学。

在公众印象中,陈佩斯与春晚小品早已成为难以割舍的文化记忆。1984年,凭借春晚导演黄一鹤的坚定支持,这对搭档首次登上春晚舞台,在当时业界的质疑声中突破重围,成功将欢声笑语带回千家万户,同时开启了小品这一新兴艺术形式的时代篇章。

部分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若让全国观众笑得前仰后合,将有损央视春晚的庄重性与艺术分量。然而陈佩斯在小品《主角与配角》中的经典台词仍具启发性:"你管得了我,还管得了观众爱看谁吗?"事实上,观众的关注点从未停留在节目是否严肃,而是始终渴望在欢笑中获得情感共鸣。当全国观众在笑声中沉浸时,他们更在意的是能否被逗得开怀大笑,而非节目本身的分量轻重。

1984年春晚《吃面条》的播出让陈佩斯与陈强这对搭档一夜成名,全国人民被他们创造的滑稽形象所感染,甚至在工厂休息时仍能听到同事情绪激动地谈论这场表演。次年的春晚再次向他们发出邀请,导演对这对黄金组合给予了极高评价,几乎将他们视为春晚不可或缺的支柱。

年少成名的陈佩斯在取得显著成就后,曾一度对未来的方向产生一丝迷茫。然而,他与朱时茂始终认为,能够用幽默艺术为中国人民带来欢笑是莫大的荣耀,因此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参与春晚的舞台。这份坚持延续了整整11个春节,成为他们艺术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998年,陈佩斯与朱时茂共同出演的小品《王爷与邮差》成为他们最后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此后,二人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发生法律纠纷,尽管最终案件以他们的胜诉告终,但陈佩斯自那以后再未重返央视春晚。

在后来的采访中,陈佩斯坦言自己离开春晚的决定并非单纯因版权纠纷,而是深感那个舞台已将他彻底束缚,令其难以突破个人创作瓶颈。21世纪第二个十年期间,以哈文导演为首的央视团队曾屡次邀请他重返春晚舞台,但陈佩斯始终以不惑之态谢绝。如今回首这段经历,他已展现出超然心境,彻底摆脱了外界对其情感挣扎的揣测。其豁达情怀恰如其分地呼应了他推崇的苏东坡词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世人常以'莫听穿林声,清风拂山岗'的意境想象陈佩斯的现状,却忽视了他离开春晚舞台后依然活跃于影视圈的现实。相比那些关于他隐居山林、靠种石榴树和卖树苗为生的都市传闻,公众更愿接受他作为悲情英雄的叙事——毕竟,失意艺术家的传奇故事总比平淡生活更易引发共鸣。

无奈之下,他只能默默承受外界的误解。这与1985年他在春晚崭露头角后拍摄影视作品《少爷的磨难》时的经历如出一辙:为完成强盗抢劫后光脚追车的戏份,他在布满蒺藜刺的地面奔跑数十余米,每步都更加痛苦,最终几乎无法行走。而片场外聚集的围观群众,在看到陈佩斯的窘境后竟发出阵阵哄笑,将他的艰辛转化为娱乐话题。

多年后的陈佩斯回顾当年那个令他倍感尴尬的时刻,意外发现其中蕴含着喜剧创作的核心规律。这一顿悟最终凝练为他独创的"喜剧差势理论",揭示出喜剧效果的本质在于戏剧性的落差。这种落差既体现在角色地位与身份的悬殊,也源于信息掌握的不对等,更来自于观众与表演者之间产生的优越感差异。例如在《警察与小偷》这一经典作品中,朱时茂饰演的警察与陈佩斯扮演的假扮警察的小偷之间本身就存在天然的身份反差,而观众凭借对背景信息的全面掌握所形成的认知优势,恰好构成了戏剧冲突的催化剂,使得整个表演产生了令人会心一笑的喜剧效果。

陈佩斯对喜剧艺术的领悟日益加深,在父亲陈强的鼓励与支持下,两人携手打造了"二子系列"与"父子系列"等贴近现实的平民喜剧作品。在80年代中期社会剧变时期,他们通过光影记录了下岗潮中人们的辗转反侧、下海经商的豪情万丈、高考路上的执着追寻以及办证时的百般周折。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普通民众筚路蓝缕追寻幸福的生动图景,更以诙谐幽默的方式传递着时代浪潮中人们的生存智慧与生活希望。

在当时相对保守的社会环境下,陈氏父子的影视作品常被贴上低俗标签,但陈珮斯始终坚守“以小人物视角展现宏大喜剧主题”的创作理念。退出春晚舞台后,陈珮斯逐渐淡出公众视线,却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喜剧理论的深入探索中,通过舞台剧形式不断进行艺术实验。

陈佩斯最初并未有意投身喜剧领域,甚至在从事喜剧数年后,仍曾考虑转行的可能。然而,春晚的契机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他深耕喜剧的决心。他认为既然被赋予了带给人民欢乐的舞台,便有责任延续这份事业。在观看卓别林经典喜剧后,他内心的重大疑虑得以释怀——卓别林以幽默手法呈现深刻社会议题的艺术,使他意识到喜剧并非肤浅娱乐,而是能够承载人文关怀的高级表达形式。

自2001年起,陈佩斯便持续在《托儿》《阳台》等舞台剧创作中实践其独特的喜剧理念。他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普通民众的生存困境进行艺术转化,借鉴卓别林式的幽默手法,通过极具穿透力的表演形式传递深刻的社会思考。

2015年首演的话剧《戏台》被陈佩斯称为其"苦等六十年"的成果。而在电影《戏台》的宣传首映式现场,有观众感慨"我们似乎欠陈佩斯一张电影票",陈佩斯却微笑着回应:不,是我欠观众一部电影。

上世纪80年代,陈佩斯耗资两万元在昌平购置房产,其中一万元向朱时茂借款。父亲陈强对此颇为不满,严厉斥责其挥霍无度。然而当陈强真正搬入这间简陋居所后,却在儿子打造的屋檐下寻得慰藉。如今年逾古稀的陈佩斯,或许正是因这段父子情深的回忆,重新燃起对电影创作的热情。对于观众而言,陈佩斯携新作《戏台》回归银幕,恰似炎炎夏日里的一股清凉之风,成为值得期待的文化盛事。

陈佩斯以一贯的谦逊姿态和严谨的自我要求,或许不愿接受“国内最后一位喜剧大师”的称谓,甚至可能对此持保留态度。他更倾心于将喜剧的理论体系薪火相传,培养后继人才。然而,这位喜剧艺术家在舞台与银幕上留下的艺术遗产,以及他为观众带来的无数欢笑,早已超越个人荣誉的范畴。岁月流转间,他的艺术精神仍如明灯般指引后来者,观众的记忆中永远镌刻着他的喜剧身影。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