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特效大师《创:战纪》十五周年专访:15年前视效仍超前时代 -

来源:人气:832更新:2025-08-02 18:15:25

《创:战纪》十五周年专访:视觉特效大师埃里克·巴尔巴的银幕探索文/臧 剑 编辑/羊羊、Joy 美国时间本周五晚间,即将于10月10日北美上映的科幻巨制《创:战神》(Tron: Ares)主创团队亮相圣地亚哥动漫展。

在圣地亚哥国际动漫展的活动现场,《创:战神》的主创团队引发热烈关注。导演约阿希姆·伦宁、编剧史蒂文·利斯伯吉尔以及主演杰瑞德·莱托、杰夫·布里吉斯、格蕾塔·李等成员纷纷现身,与现场热情的影迷进行深入互动。

在圣地亚哥动漫展现场,迪士尼通过加长版预告片向《创》系列前两部作品致敬。该系列作为好莱坞最具开创性的科幻电影之一,首部《电子世界争霸战》(又名《创》)于1982年上映,由杰夫·布里吉斯饰演的凯文·弗林被主控程序MCP卷入赛博空间展开对决,开创了虚拟世界题材的先河。经过28年时光,《创:战纪》作为续集于2011年登陆中国内地,中文译名《创战纪》。影片中,杰夫·布里吉斯一人演绎了老年弗林与年轻时期的数字替身双重身份,延续了前作在虚拟世界中的科技对抗叙事。

在最新上映的《创:战神》影片中,剧情发生重大转折——不再是人类进入虚拟世界,而是虚拟世界开始入侵现实。漫展现场,该片主演兼制作人杰瑞德·莱托透露,他为这个项目投入了整整十年时间,自己则是整个系列的铁杆粉丝。他坦言如果不在台上与观众互动,自己会混入人群成为观众席中最热情的欢呼者,与现场所有狂热支持者一同表达对电影的热爱。

在《创》系列三部曲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杰夫·布里吉斯,于首映礼上接受观众热情欢呼。这位连续三部电影的主演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至人类认知的深层领域,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与情感体验。

《创:战神》的编剧史蒂文·利斯伯吉尔、主演杰瑞德·莱托与杰夫·布里吉斯共同表达了对技术与艺术关系的见解。利斯伯吉尔作为系列三部曲的创作者,强调要在技术彻底改变我们之前,先通过艺术的方式去探索它。这正是Tron系列的核心价值。而回顾经典作品《创:战纪》(2010年)的突破性意义,其创新性的未来视觉呈现、数字化世界的构建以及电子音乐的节奏美学,在银幕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创:战纪》于北美上映次年引进中国内地时,正值中国影院在《阿凡达》推动下完成3D与数字化放映系统的全面升级。作为紧随其后的另一部重要3D商业作品,该片让观众得以通过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体验其独特的视觉魅力。时至今日,十五年时光流转,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依然令人震撼。恰逢《创:战纪》上映15周年之际,随着《创:战神》即将上映,本文作者在洛杉矶专访了该片当年的视觉效果总监、奥斯卡奖得主埃里克·巴尔巴。通过他的亲身经历与讲述,我们得以重返"电子格斗场",重新审视这场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银幕实验背后的创作历程与时代印记。

埃里克·巴尔巴(Eric Barba)作为好莱坞顶尖的视觉特效专家,曾担任大卫·芬奇执导的《十二宫》(Zodiac)与《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两部影片的视觉特效总监,其作品以创新技术和艺术表现力著称。

2009年,埃里克·巴尔巴因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展现的卓越创意和技艺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而到了2024年,他再次凭借参与《异形:夺命舰》的杰出贡献进入该奖项的提名名单,延续了其在影视特效领域的专业影响力。

2009年2月22日,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埃里克·巴尔巴(Eric Barba)、史蒂夫·普雷格(Steve Preeg)、布尔特·达尔顿(Burt Dalton)与克莱格·巴朗(Craig Barron)四位艺术家凭借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视觉特效设计,于后台共同斩获奥斯卡奖。巴尔巴在获奖感言中提及,他最初涉足影视行业实属偶然。大学时期,他曾在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主修工业设计,专注于汽车与产品造型领域,曾亲手制作过电话、电视以及四分之一比例的汽车模型。职业生涯的转折点出现在校期间偶然接触到未来主义设计大师席德·米勒(Syd Mead)的作品——这位为《银翼杀手》《异形》《创》等经典影片绘制概念设计的传奇人物,正是巴尔巴所尊敬的校友。

席德·米德(Syd Mead)作为《银翼杀手》《异形》《创》等标志性电影的概念艺术设计大师,其作品深刻塑造了科幻视觉的黄金标准,成为后世影视工业美学的重要里程碑。

席德·米德(Syd Mead)为电影《创》所绘制的极速光轮概念图启发了Barba,促使他深入探索计算机图形系统。通过技术的学习,Barba逐渐认识到数字工具能够为其设计与艺术表达开辟全新的可能性,这种突破性认知如同将散落的灵感点汇聚为连贯的视觉叙事,最终引领他踏入视觉特效领域。在职业生涯初期,Barba加入知名视觉特效工作室Digital Domain,并凭借与导演大卫·芬奇合作广告及音乐视频项目的机会,逐步在业界崭露头角。

在2009年VES奖《本杰明·巴顿奇事》的创作背景下,埃德·奥布里克、大卫·芬奇与埃里克·巴尔巴(从左至右)三位导演正是在一次MV拍摄现场结识了当时崭露头角的约瑟夫·科辛斯基。这场相遇源于他们对构图艺术、机械设计与科技美学的共同兴趣,为后续合作埋下伏笔。

约瑟夫·科辛斯基与布拉德·皮特在《F1:狂飙飞车》拍摄期间结识,由此开启了他们的长期合作之路。两人共同参与了《战争机器》《光环》等多部广告大片的制作。随后,在完成《本杰明·巴顿奇事》的视觉特效工作后,科辛斯基邀请皮特担任《创:战纪》的视效总监,后者欣然接受了这一邀约。片中美术指导达伦·吉尔福德同样毕业于皮特的母校,并且两人曾共同在Digital Domain公司合作过。

在《创:战纪》(Tron: Legacy)的创作初期,达伦·吉尔福德、克劳迪奥·米兰达与约瑟夫·科辛斯基三位核心成员已通过深入讨论形成深厚的合作关系。Barba指出,像达伦这样的艺术家所产出的设计充满创意灵感,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构想转化为具有摄影质感的银幕呈现。他特别强调,《创:战纪》中的视觉场景无法直接沿用概念图,必须通过光斑处理、镜头运动设计、景深层次以及细节质感强化等技术手段,使画面具备真实感与动态张力。这种对构图、光线、动作节奏等多维度的综合把控,是静态插画难以实现的。Barba坦言,自己在美术构图、色彩搭配及镜头语言方面的多年积累,构成了参与项目的独特价值,这也是他坚持以艺术创作者身份介入制作的核心原因。相较于单纯依赖技术的特效总监,他更注重通过镜头传递视觉美学。从《创:战纪》《遗落战境》到最近的《异形:夺命舰》,他始终贯彻这一理念。在数字技术方面,《创:战纪》的重要突破在于原作主演杰夫·布里吉斯的回归,这一选择使影片在视觉呈现与叙事深度上面临比《本杰明·巴顿奇事》更为复杂的挑战。

在《创世纪》的演出中,杰夫·布里吉斯不仅再次化身现实世界的角色弗林(Flynn),更亲自演绎其在电子世界中创造的永生分身——克鲁(CLU)。

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让Jeff Bridges饰演的角色'逆龄生长',成为视觉特效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尽管Barba此前已成功打造出Brad Pitt的年迈形象,但此次任务仍充满挑战,因缺乏可供参考的Jeff Bridges老年影像资料。

布拉德·皮特在《本杰明·巴顿奇事》中饰演的年迈角色与其现实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Jeff Bridges作为资深演员,其经典银幕造型早已深入人心。这种认知差异使得观众对克鲁(CLU)这一数字角色的真实性提出了更高期待。Barba坦言:许多时候,别人觉得困难的任务反而激发了我更大的创作热情。当同行说'这我们做不了'或'这太难了'时,我通常会回应'那我来试试'。对我来说,真正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才值得投入,那些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工作,既然人人都能做到,又何必费心?而'这不可能'的挑战,恰恰能让我的团队每天清晨都充满斗志,促使我们不断寻找突破的方法——我们不仅要做到,更要超越那些尚未被实现的可能性。

在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布拉德·皮特饰演老年角色,而CLU则以年轻、活力四射的形象出现,作为数字角色承担了大量情感和台词表达的任务。相较于传统演员的表演,CLU对表情细微变化和表演真实性的追求更为严苛。

在拍摄期间,Jeff Bridges佩戴头戴式摄影机以记录面部表情数据。当时面部捕捉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主要依赖面部标记点进行数据采集。

当面部标记点之间的间距达到约一英寸时,中间区域的细节信息将出现显著缺失。动画师难以准确捕捉该区域的变化,只能通过推测来填补空白。这种数据缺失迫使动画师在后期依赖大量人工推测,常常导致角色在特定时刻产生生硬的视觉效果,呈现出类似橡皮材质的不自然状态。

最终呈现的CLU场景,对Barba而言意味着更深层的挑战不仅局限于技术本身,更在于整个制作流程的系统性革新。作为《创:战纪》的制作团队,Digital Domain首次面临如此大规模的3D项目,全片约85%的镜头均为立体画面(stereo)。Barba带领的团队需要从零构建渲染系统,包括渲染器的选择、对运动模糊、折射和景深等关键技术的适配,均需逐一验证与整合。Barba坦言:要让150人的团队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高效完成镜头制作,其中存在诸多技术难关。我们并未低估CLU的制作难度,但真正更具挑战性的,是如何在工作室内部建立起完善的系统,使团队具备完成这部电影的全面能力。

影片中最令我惊叹的视觉体验出现在Sam从现实世界进入电子世界被Recognizer捕获的瞬间。飞行器在电子城市中缓缓穿行的镜头场景,不仅仅源于这是全片首个大规模使用CG技术的画面,更是影片全面采用3D呈现的开端。这一幕通过沉浸式的视觉效果,将观众带入充满未来感的数字世界,为整部电影奠定了震撼的视觉基调。

《创:战纪》通过将现实世界以2D形式呈现与电子世界采用3D技术的表现手法进行对比,巧妙地将观众引入沉浸式画面体验。这种设计不仅凸显了3D形式的纵深感,更是导演Joseph Kosinski与视效总监Eric Barba共同推崇的精彩镜头之一。尽管该镜头并非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但Barba强调,正是这类镜头最能体现团队在节奏把控、构图设计、光影运用及色彩搭配方面的艺术感知力。这恰恰契合了Barba偏向"视觉艺术型"的视效理念。他坦言,这两个镜头构成了整个场景的核心支撑(tent-pole shots),为此团队投入了大量精力打磨其视觉呈现,不仅需要协调飞行器的特效制作,更融合了真人演员表演、动态天空背景、闪电特效、喷射装置的物理模拟等多重元素。

在电闪雷鸣的天气场景中,飞行器着陆的画面被评价为充满电影般的视觉张力,这正是导演Joseph Kosinski与美术团队所追求的极简主义未来风格。影片制作过程中,Eric Barba对镜头细节的执着追求展现出近乎偏执的工匠精神,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引发Digital Domain高层关注。据Barba回忆,当时某个镜头已历经127次修改,副总裁曾将其召入办公室提醒道:‘我们不能每个镜头都反复修改127次。’他则解释说:‘这只是我们在构建整体叙事的支柱,一旦这个镜头达到完美状态,后续制作便可高效推进。’

这场震撼的视觉盛宴背后,凝聚着导演Joseph Kosinski与视效总监Eric Barba的深厚合作基础。Joseph Kosinski曾深耕建筑设计领域并参与汽车广告创作,而Eric Barba则具备汽车工业设计的专业经验。凭借各自独特的专业素养与默契配合,他们带领才华横溢的团队打造了本片最具代表性的技术突破场景——光轮摩托追逐战,这一段落堪称影片视觉效果的巅峰之作。

Barba回忆称,团队中由Scott Meadows率领的预演部门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他们与Joseph保持着密切的创作对话。作为建筑背景出身的导演,Joseph Kosinski对画面构图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其严谨的视觉语言体系要求"摄影机运动必须遵循现实物理规律"。他坚持避免违背常理的夸张镜头表现,追求如实拍般具有可信度的画面质感。这种注重写实的创作理念,为后续CG渲染与视觉设计提供了坚实基础。从构图到光影,每一帧画面都在仿真感与美学性之间达成巧妙平衡。Barba特别指出,最初的概念设计中,摩托车灯被设计为由无数小灯泡拼接而成,但他的第一反应是这种设计缺乏统一性,主张应呈现为一条连贯的光带,以增强视觉冲击力。

弗林白色光轮的设计图纸与最新版本存在显著差异,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骑手完全包裹于车身内部结构中。设计者主动对方案进行调整,并向Kosinski展示修改成果,随即获得积极反馈。该光轮摩托最终呈现的效果兼具强烈的未来科技感与严谨的工业设计细节,完美平衡了概念创新与实用功能。

设计师Darren Gilford与Daniel Simon所呈现的新版设计图在技术实现上追求极致真实感,开发团队特别为车辆模型加入了极其精细的悬挂系统与震动效果模拟。这种近乎实车拍摄的视觉风格贯穿于整场追逐戏的镜头设计中。针对角色与CG头盔的融合技术,团队采用了创新的"影像重投射"流程:通过让演员置身静态摩托模型进行表演,并运用五台摄影机从多角度捕捉其面部微表情,随后将这些真实表情数据导入CG模型完成数字化重建。Barba指出:"这种技术使我们能够从任何视角提取演员的面部表现,并精准还原至头盔内部结构,既保留了演员的自然演绎,也确保了虚拟形象的物理真实度。"

AI技术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影视行业,其双重特性在《创:战纪》中已有体现——当年为塑造年轻版Jeff Bridges角色投入了大量资源,而如今随着Deepfake技术及相关AI工具的迅速迭代,实现类似"时光回溯"的视觉效果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这项技术的突破性应用也带来了深层次的行业震荡:虽然显著降低了制作成本与流程复杂度,却引发了关于创作伦理、职业替代及知识产权归属等多重议题的广泛讨论。2024年奥斯卡提名影片《粗野派》便因大规模采用AI技术制作特效而成为争议焦点,部分观众质疑这种创作方式是否构成了对传统电影工业的挑战。

面对公众舆论的强烈反响,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近日宣布,未来将推行"自愿"披露机制,要求参评影片主动说明AI技术的应用情况。这一政策调整在行业内外引发热议,视觉特效领域资深专家Eric Barba对此发表了独到见解。他认为AI并非威胁,而是技术演进的必然阶段,如同渲染技术从光线投射器到光线追踪器的迭代过程。在提及AI对创作的影响时,他特别指出:所有技术成果最终仍需依赖人类的判断,包括画面质量评估、导演意图匹配、色调校准及构图设计等核心环节。Barba以渲染技术发展为参照:早期光线投射器呈现出明显的塑料质感,光线追踪器使光影效果趋于真实,而现代渲染器已能实现接近照片级的视觉呈现。AI的出现,正是推动行业向前迈进的新阶段——它不仅加速了创作流程,更突破了传统技术难以企及的创作边界。然而,他也强调AI本质是机器学习工具,其能力完全取决于输入数据与训练目标的设定。以《异形:夺命舰》为例,若需重建已故演员伊恩·霍姆的影像,制作团队必须回溯至首部《异形》进行4K扫描,以此作为AI训练的基础素材。这种技术应用确实展现出巨大价值,但Barba同时指出,AI并非神秘的"魔法",其背后涉及极其复杂的流程体系,从算法选择到训练方式均需人工干预。许多从业者对AI产生误解,将其视为万能工具,但实际上推动AI技术发展的,是一群兼具技术素养与艺术感知的复合型人才。即便AI能够精准还原角色面部特征,如何将其无缝融入真实场景仍需艺术家完成调光、合成与细节修正等关键工作。当机器学习结果出现偏差时,更需要人工介入进行修正完善。

资深影评人Eric Barba指出: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工具,其技术优势在于替代重复性高、技术门槛较低的视觉工作,如图像合成与基础后期处理。但在画面叙事、情感表达与构图逻辑等核心层面,人类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依然不可替代。在深入探讨AI技术发展时,我进一步强调:即便AI技术日新月异,其终究无法突破"工具"的范畴,真正决定作品价值的,是观众能否建立对影像内容的可信度。1982年,原版《创》因采用早期电脑动画技术,被奥斯卡评委剥夺了角逐最佳视觉效果奖的资格——在彼时仍以微缩模型与实拍为主的行业生态中,数字特效曾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而如今,计算机生成影像已成为主流大片的标配。这种技术地位的逆转,恰恰印证了每一项创新技术的发展轨迹:都需要经历认知、质疑、接纳甚至颠覆传统规则的漫长过程,而真正具有突破价值的技术,终将在时间中获得认可。

在与Eric Barba的深入对话中,我们不仅仅唤起对电影工业的怀旧情绪,更触及了创作本质的深层探讨。电影艺术的本质在于其背后无数创作者的智慧凝结,每一次技术突破,无论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是新型渲染技术的革新,其核心价值始终锚定在服务于叙事、角色塑造与观众情感共鸣上。Barba强调:这个领域并非简单地按下按钮就能完成的流水线作业,而是由一群深谙技术与艺术融合的实践者构成。正是这些执着于用创新手段传递故事的工作者,让银幕上的虚拟宇宙拥有了触手可及的真实质感,使《创:战纪》得以成为跨越时代的视觉史诗。特约作者臧剑 Will Zang,作为独立电影人与影视传播专家,同时担任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國際動畫協會好萊塢分會會員及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