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新片:跪着,也没挣钱 -

来源:人气:399更新:2025-08-02 18:11:19

经过七年沉寂,姜文携自导自演的新作《你行!你上!》重返影坛,该片却遭遇了票房与口碑双失利的局面。影片以郎朗父子为创作原型,总投资高达2.9亿元,然而首日预售仅收获1209万元,上映八天总票房也仅突破8000万元。舆论场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激烈争论,其争议程度甚至超越了姜文过往所有作品。

早在2018年,《邪不压正》上映期间,部分观众便将姜文的电影视为"普通人难以理解"的作品,"姜郎才尽"的质疑声逐渐蔓延。《你行!你上!》上映后,支持者称其为继《让子弹飞》之后,中式隐喻运用娴熟的又一杰作,认为观赏体验不佳者可能未能理解其深意;反对者则批评影片剧情生硬、说教成分过重。

姜文这位曾被赞誉为"演而优则导"的导演,如今亦被纳入"老登电影"行列,与张艺谋、冯小刚等同辈导演展开"老登之巅"的较量。随着《你行!你上!》引发的广泛争议,谢晋导演2008年曾提出的批评言论被再度提及:'姜文自导自演的作品从未有过佳作,所拍电影均令人失望,他人难以理解其意图。' 谢晋的这番评价,恰好印证了当下姜文导演作品所面临的批评,形成了一种历史与现实的呼应。

姜文自1990年代涉足电影领域至今,近三十年间仅完成七部作品,《你行!你上!》的上映却意外成为其导演生涯中的低分纪录。该片改编自郎朗早期的求学经历,讲述其父亲自三岁起系统培养钢琴天赋、跨越沈阳与美国的教育历程。影片中,姜文以刻意保留的东北方言特色演绎郎爸角色,其与儿子的交流方式始终以激烈对抗为主,塑造出极具争议的"狼爸"形象。这种充满张力的表演虽强化了角色的戏剧性,却也导致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将现实中的高压管教情节艺术加工,将父亲逼迫服药或跳楼的极端行为转化为郎朗主动选择的戏剧冲突,既淡化了东亚教育体系中常见的严苛现实,又将父爱诠释为近乎偏执的奉献精神,这种改编引发了关于教育方式与艺术创作界限的广泛讨论。

姜文与郎朗的童年经历存在某种微妙的共性,他们都曾经历过以严厉惩戒为核心的教育模式。据传其母与姜文的交流多发生于体罚场景中,甚至有深夜唤醒熟睡儿子只为施以惩戒的记载。这种成长环境往往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路径:或是将暴力视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是以反叛姿态继承上一代教训。姜文在电影创作中的态度或许能展现其选择方向——当妻子周韵建议拍摄郎朗父子的故事时,他直接回应称:"郎朗怎么拍电影?不就一琴童,然后他爸揍他,拍什么呀。"在谈及创作初衷时,他进一步强调:"你们注意看,电影里没有姜文导演作品几个字,那都不是我的作品,我是代孕(韵),真的就是谁让我拍这电影,我就拍的。"这种对署名权的特殊要求,折射出其创作理念中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

2014年姜文执导的《一步之遥》上映后,面对观众对影片的负面评价,他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对观众意见的理解。不少观众对影片的叙事方式表示困惑,甚至戏称其为"尿点多"。姜文对此感到心情复杂,坦言:"我确实为这种事叹息,虽然可以批评,甚至应该严厉,但尖酸、刻薄、恶毒的评论毫无意义,就像'手撕鬼子'式的攻击。"他还将那些给予负面评价的博主戏称为"王天王",这一称呼源自电影中扮演丑角的戏子角色。

相较早年作品中因口碑下滑而备受争议的王志文,如今姜文在公众视野中的表现更为沉稳。这份从容或许源于他对自身角色定位的认知——正如他坦言自己只是借用了周韵的外形,完成了一项关于家庭关系的“命题创作”。毕竟商业成功并非难事。

在投身导演事业之前,姜文曾作为演员沉潜八年。谢晋导演不仅是其职业生涯的重要引路人,更是其情感历程的见证者。1986年,谢晋将《芙蓉镇》剧本交予姜文,委以饰演秦书田重任,而女主胡玉音则由刘晓庆担纲。彼时姜文年仅23岁,刚从中央戏剧学院毕业,而刘晓庆已年届32,是业内颇负盛名的影视明星。为与资深演员默契配合,姜文深入长沙、衡阳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将原著小说背诵如流,并撰写出比原著更厚重的人物小传。尽管秦书田是其第二个银幕角色,但姜文对表演的投入近乎极致,每场戏都融入个人创意,甚至对剧情编排、服装设计、动作细节及场景布置进行精心构思。为凸显人物性格特征,他大胆提议以扫帚为道具跳华尔兹的特殊表演方式,这一创新被收录为影片的经典片段。谢晋对此十分赞赏,曾评价道:“这小子想法不少,早晚自己当导演。”《芙蓉镇》上映后斩获超1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突破1500万元,刘晓庆与姜文更凭借此片斩获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女主角殊荣。

在事业迅速攀升之际,姜文与刘晓庆因合作产生感情,尽管当时刘晓庆已婚,他仍选择成为其情感依托。凭借《芙蓉镇》的突破性表现,中国影坛迎来一位冉冉升起的新星。随后,姜文参与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拍摄,在创作过程中与张艺谋频繁交流,其中极具张力的"迎娶我奶奶"场景构思正是源自姜文的创意。两人在艺术探讨中常因理念分歧产生激烈争执,却最终打磨出震撼世界的经典之作。张艺谋曾坦言,若无姜文的表演贡献,电影难以呈现出那种野性自由的艺术气质。1988年《红高粱》斩获柏林金熊奖,不仅奠定张艺谋国际地位,也让姜文萌生了投身电影创作的想法。

1992年,姜文与刘晓庆因对导演事业的向往而萌生念头,希望赴美深造导演专业。彼时的姜文尚未确立信心,计划学成归国后再执导影片。然而刘晓庆主张"出名要趁早",她认为导演之道在于实践而非书本,遂鼓励姜文投身创作。在刘晓庆的鼎力支持下,姜文封闭于仅6平米的狭小空间,以近乎孤注一掷的专注力完成剧本创作,将6万字的小说扩充至9万字的电影剧本。此作品后来成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早年已在影视圈成名的编剧王朔阅后感叹:"原来剧本还能这么写,亏我半辈子欺世盗名。"在剧本成型之际,刘晓庆积极筹措资金,奔波联络最终为姜文获得100万美金投资。随着所有筹备就绪,这位独具才华的导演终于迎来了他的创作高光时刻。

《芙蓉镇》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由谢晋执导,于1986年上映。该片以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位女性在政治运动中的遭遇,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与坚韧。刘晓庆在片中饰演女主角,凭借细腻真实的情感表达和极具爆发力的演技,成功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姜文则饰演男主角,其自然灵动的表演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中国电影在艺术创作上的突破,至今仍被观众津津乐道。

在纪录片《一部电影的诞生》中,姜文谈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历程时坦言:“真不敢相信这部电影居然完成了,在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多少次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又无数次在濒临放弃的边缘重振旗鼓……”他对影片近乎苛刻的打磨不仅令自己倍感压力,更让整个团队历经磨难。首场戏中,夏雨饰演的马小军与少年伙伴在澡堂的戏份仅有5分钟,却耗时3天拍摄,演员们甚至累到皮肤脱层。而马小军为父亲送行的场景,剧本仅标注3行字,姜文却为此筹备了15天,动用20辆坦克、十多架飞机及几千名群演,单场素材累积达近4小时。为追求画面色彩的极致美感,他甚至亲自为一架飞机重新喷绘外观。对于女主米兰令马小军心动的那张照片,姜文采用特殊拍摄手法,让宁静自由发挥动作,使用两卷胶片拍摄10万格底片,从1000多个镜头中精挑细选出最具感染力的瞬间。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拍摄过程中,姜文以近乎挥霍的投入方式导致剧组资金迅速枯竭。中途一家投资方因对项目前景失去信心选择撤资,迫使整个团队陷入财政困境。为维持拍摄,演员刘晓庆毅然将私房钱投入其中,王朔也做出相似选择,众人忍饥挨饿陪伴姜文完成创作。此时姜文已背负巨额债务,拍摄进度却因资金问题愈发迟缓。曾有媒体询问影片进展,一位演员戏谑地建议将片名改为《大约在冬季》。最终,借由300万港币的救命资金,剧组才得以完成拍摄并顺利杀青。姜文为这部处女作累计拍摄了7.62万米胶片,创下了国产电影单片拍摄长度的纪录。1994年影片上映时,恰逢大陆引进好莱坞分账大片的时期,《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狮子王》《阿甘正传》同期竞争。北京媒体以"阳光"击败"谎言"为标题,凸显国产影片的突破。在票价仅为5-10元的市场环境下,该片以5000万票房夺得年度冠军,这一纪录维持了8年,直至被张艺谋的《英雄》超越。

《阳光照常升起》中马小军与于北蓓的首部合作作品所取得的亮眼成绩,极大鼓舞了姜文,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导演风格与创作理念。在2000年拍摄第二部《鬼子来了》时,为呈现马大三被砍头的震撼场景,姜文特制进口多台可旋转拍摄的专业设备,耗费超过48万卷胶片与4000多个镜头,其拍摄量甚至超越传统武侠片。后期剪辑耗时九个月,他要求剪辑师逐帧精修,近乎苛刻的审查标准令团队倍感压力。姜文对节奏把控极为严苛,曾直言“多剪一秒钟,就多给一分钱”。直至2005年《太阳照常升起》启动拍摄,为还原火车场景,他花费30万元调集全国范围的旧车厢至取景地。更耗资千万,历时一年跨越云南与甘肃两省,精心组织数百种动物群演,连每根羽毛的摆动角度都需符合其艺术构想。

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现场,姜文对旁人眼中的"高成本制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提到曾赴海外深入研究相关流程,发现外国电影制作往往采用连续拍摄的方式,相较于国内习惯分镜头拍摄,其剪辑时更具生命力。姜文坚持认为,唯有投入大量资源精雕细琢,方能成就一部佳作。然而,这部他倍加珍惜的作品最终仍令其心痛不已。影片杀青当日,姜文带领团队合唱《国际歌》,那是在他许久未曾感受的喜悦时刻。此刻相伴左右的女性,已不再是刘晓庆,而是年轻15岁的周韵。

《太阳照常升起》的拍摄过程在资金运作上与《阳光灿烂的日子》存在相似之处。王朔曾引荐太合影视董事局主席担任投资人,初期投入达3000万元。然而在拍摄进行至三分之一时,电影制作已消耗1800万元费用,导致太合影视决定终止投资。姜文为保障拍摄进度,主动放弃导演及演员的片酬,将前期所得资金全部投入仍难填补缺口,最终向弟弟姜武借款数百万元,并获得周韵部分资金支持。直至制片人焦雄屏寻求英皇集团杨受成及利雅博的资金支持,才得以完成影片制作。值得注意的是,姜文在获得英皇资金前已坦诚告知影片可能面临亏损,而杨受成则表示:"作为有责任心的投资者,我更看重作品本身。"

2007年10月,《太阳照常升起》在全国影院大规模上映,尽管制作团队投入了5500万资金,最终仅获得1700万票房收入。这场商业失利让投资方血本无归,而影片中抽象复杂的叙事手法与视觉呈现,也使姜文首次遭遇口碑分裂。部分观众被其艺术表达震撼,赞誉如潮;另一部分则因晦涩难懂而选择退场。面对质疑,姜文曾直言抗议,称此类评价犹如“看不懂是件可耻的事”,并劝导观众“再看一遍”。但影评界对此并不买账,有评论犀利指出:“姜文是否在故作癫狂?这位自诩穿着新衣的国王,为何让观众误认为他在裸奔?”姜文的激烈回应被形容为“对评论家的嘲讽”,他愤怒地批判那些只关注表面而忽视深层创作意图的批评者。

《太阳照常升起》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于192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迷失的一代”文学代表作。该作品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社会的虚无主义为背景,通过杰克·巴恩斯与勃莱特·阿什利之间未完成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精神的摧毁以及人们在废墟中寻找意义的挣扎。小说中“太阳照常升起”的意象,象征着人类文明永恒的循环与希望的延续。

在《太阳照常升起》之后,姜文面临着资金压力,急需一部作品挽回局面。拍摄《让子弹飞》时,他依旧秉持着一贯的创作理念,对细节要求苛刻。该片改编自小说《夜谭十记之盗官记》,最初设定仅为张牧之一人主演。随着周润发的加入,剧本被重新构思为“双雄会”格局,而葛优饰演的“汤师爷”从配角升级为重要角色,使故事发展成三重人物互动。全片经历6位编剧的打磨,共经历9次大规模修改,诞生过30多个剧本版本,结尾更设计了十余种方案。据参与编剧的朱苏进透露,整个创作过程中召开的会议耗时极长,甚至让他一度产生放弃的念头。姜文对创作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设下鸿门宴的场景,为呈现圆桌边“三足鼎立”的视觉效果,剧组决定拆除摄影棚,搭建环形轨道,三台运动摄影机需要在同步交替中捕捉三位演员的表演。最终使用的55万尺胶卷中,仅这场戏就占去了五分之一的用量。

2010年,姜文携电影《让子弹飞》强势回归影坛,首映场近77万观众的盛况打破了《阿凡达》的票房纪录,最终斩获7亿元的亮眼成绩。影片上映后,姜文借角色之口说出的"要站着把钱赚了"的宣言得以实现。庆功宴上,他向杨受成赠送800万元红包,杨受成惊讶表示"没人给我过红包"。同年,《太阳照常升起》获得奖项时,姜文特意安排编剧危笑代为领奖,并在台上致辞感谢支持该片的观众。著名编剧芦苇曾评价姜文的创作风格为"我牛x",同时指出其"过分依靠牛x"的创作倾向。这一观点在2014年《一步之遥》和2018年《邪不压正》的票房表现中得到印证。《一步之遥》上映初期遭遇冷遇,观众离场率高达40%,姜文却公开反驳媒体质疑,强调首映场的观众留存率。该片最终票房仅达5.14亿元,远低于预期的20亿元目标。面对失利,姜文在《邪不压正》宣传期投入大量精力,展现出对作品的坚持与执着。

2018年6月23日,《创造101》总决赛现场迎来特别嘉宾。姜文携《邪不压正》主创团队现身舞台,彭于晏与廖凡两位男主角为宣传造势,主动参与节目环节演绎甜蜜互动。作为主持人黄渤感慨道:"廖凡的这一举动令他感到惊喜。"而姜文则幽默表示,自己在电影首映后也准备报名参加女团,展现出别样的跨界魅力。

在多方舆论加持下,《邪不压正》首日票房以1.21亿的成绩险胜《我不是药神》,但随后排片量和票房却持续下滑。彼时,观众对影片的评价颇具争议,称其为“姜文作品中最直白最平庸的一部”。此番经历后,姜文进入漫长的沉寂期,直至今年推出新作《你行!你上!》。该片引发的批评浪潮,甚至超过了姜文以往任何一部作品。其电影创作,也被贴上“老登电影”的标签。

2024年,“老登”一词成为部分男导演作品的隐喻,豆瓣发起“老登电影”评选活动,《满江红》《功夫》《老炮儿》等经典影片赫然在列。有人认为,这种分类是对经典作品的误读,暗含文明倒退之意;也有人指出,这是女性创作对男性叙事逻辑的反叛,带有戏谑意味。无论如何,围绕“反老登电影”的讨论已从银幕蔓延至文学与艺术领域,网友将豆瓣排名前100电影按程度划分为十二级,从“小试牛登”到“登前绝后”。

姜文新作《你行!你上!》被评定为“登峰造极”。尽管影片未能完全展现郎爸对郎朗的暴力教育场景,但其对成功学的推崇却与现实中的教育理念产生共鸣。无论是姜文本人,还是曾经历暴力教育的郎朗,都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环境中成长。影片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暴力教育未必能培养天才,除非其本身具备天赋。郎朗正是幸存者偏差的产物,而姜文的创作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现象。

令人玩味的是,姜文与31年前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的自己形成了微妙对照。彼时他让宁静裸露上半身;如今他在《邪不压正》中聚焦许晴的臀部与大腿,在《你行!你上!》中通过镜头快速掠过辛芷蕾的身形。这种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从其首部作品便已开启,贯穿至今。当时代不断进步,观众的审美观念日趋多元,姜文却始终保持着某种创作惯性——正如其镜头语言,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固守着独特节奏。

关于电影《邪不压正》中许晴角色的相关参考资料包括:《锵锵三人行》节目中的2007年8月28日、30日及31日三期访谈,《非常道》对话姜文栏目中提及的“姜文再次升起”内容,焦雄屏与姜文关于电影《一步之遥》的讨论,以及《东方眼》2015年1月1日的专题报道。此外,人物形象资料来源于影片剧照、互联网公开信息及姜文的采访内容。

Copyright © 2023 www.jdw8.com